经典碑帖:于右任草书《满江红》

 

于右任草书《满江红》,为李宗仁书手卷,纵31cm,横240cm,款署:李代总统德公正之于右任,藏印:李宗仁印,德邻。

于右任先生在书法上既能认真继承传统,又能大胆创新,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寻找到了自己独具面目的书法语言,成了中国近代书坛的一座高峰。

于先生的书法艺术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前期,他潜心魏碑,由“集字”进而探求“我法”,写出了个人风格突出、独步当代的楷书、行书作品;二是后期,他创立“标准草书”并不断追求其形式美,写出了“笔笔皆活”的草书作品,以其在草书形式美上的创造性艺术实践与对书理的研究成果,于右任先生被誉为“旷代草圣”。

清末民初的关中学子,其书法多从“二王”一路入手,于右任先生也不例外。据亲身受过于先生教诲的当代书法大师刘自椟先生讲,于先生早期“学赵孟俯,写得肥而舒”。此种“肥而舒”的笔法、笔势在他后来的以魏碑体势为骨架的行楷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他民国八年四十一岁时所写的《富平刘仲贞先生墓志铭》和民国九年四十二岁时所写的《董少将振五墓志铭》虽不肥,但其结字体势斜正相依之仪态与笔画之圆融、舒展正与赵孟俯之楷行特点相通。先生一九三五年五十七岁时所书《员凌衔墓志》仍然保留着钟繇、王羲之小楷的遗韵。足见先生研习王羲之一路书法功力之深厚。

二OO五年,在纪念于右任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之际,台湾中华粥会会长陆炳文先生公示了他珍藏的于右任小字行楷书《姜白石诗词》,这件由先生于一九四三年六十五岁时在重庆所写的作品,完全是王羲之的笔法笔势,只是结字自然带出了北魏楷书的一点体势而已。

青年时代的于右任先生即热衷于北魏碑志书法之研究。辛亥革命之后靖国军时期的他在战事与军务之暇,苦心搜求北朝碑志、造像记等古代书法珍宝,更潜心于书法、书理之研究。他“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为什么于右任对北魏楷书情有独钟?这是因为他和孙中山先生一样从北魏楷书中领略到有霸悍之气的“尚武”精神,把书法的审美理念与振奋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实在是伟大而深邃的哲人之思。书虽小道,国魂所系,孙中山、于右任两位民主革命先驱的崇高思想境界令人敬佩。(钟明善《于右任书法艺术管窥》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