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刻石《瘗鹤铭》,被人称赞为“大字之祖”

 

《瘗鹤铭》是一处艺术价值很高的著名摩崖刻石,原位于今江苏镇江市焦山西麓崖壁上,唐代以后因山体崩塌坠入江中,后经打捞出5块残石,拼成一件残缺不全的《瘗鹤铭》,现在它作为焦山石刻中的一件珍品,保存在焦山宝墨轩内。《瘗鹤铭》书法仪态雍容,格调高雅,用拳头大小的正书大字写成,被人称赞为“大字之祖”。

用笔挺拔劲健,圆笔藏锋,笔笔中锋,点画又具有飞动的姿态,这来自于篆隶笔法;结体从内向外作辐射状,宽博舒展,显得自由活泼、神采飞扬。字体上具有从隶书向楷书转化的特征。因为石刻铭文的作者用的是化名,所以真正的作者是谁,历代众说纷纭,其中以南朝梁代道教思想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陶弘景书于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的说法流传最广。铭文书法历代评价很高,曾经吸引了后来的许多文人、诗人和书法家,南宋诗人陆游就曾和朋友一起踏雪观《瘗鹤铭》,并留下了石刻真迹,颜贞卿、黄庭坚等人的些书法作品在结体、气势上也受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