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里巎巎《临王羲之十七帖》,笔画遒媚,技艺娴熟

 

康里巎巎《临王羲之十七帖》,草书,淡蓝色纸本,两开册页,纵28.5cm,横42.6cm、48.8cm,故宫博物院藏。节临晋代王羲之草书手札《十七帖》中的五帖,是在摹临与意临之间。字体修长,笔画遒媚,转折流便,技艺娴熟,于迅疾的书写中既体现出王羲之草书的秀媚洒脱,又不失临者本人的稳健风格。帖前楷书题签“康里承旨巎”,无题跋。

康里子山行草书最突出的是表现在章草与今草的融合谐调上,只是年代不同而有所侧重。章草与今草无论从形式还是方法上看,都充满矛盾,笔势的急促与布白的舒缓,往往形成强烈的反差,处理不好容易相悖成病,能够糅合得十分自然和谐,不做连笔而胜似连笔气息畅达,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与超乎常人的冥悟力是难以做到的。

清末民初王世镗《论今草章草》中有一段对比式的论述:今喜牵连,章贵区别;今喜流畅,章贵顿挫;今喜放宕,章贵谨饬;今喜风标,章贵骨格;今喜姿势,章贵严重;今喜难作,章贵易识;今如风云雷雨,变化无穷;章如日月江河,循环一致。今喜天然,天然必出于工夫;章贵工夫,工夫必不失天然。难作者如天马行空,虽险无怖;易识者如鸿爪印泥,至终不变。今适於大,章适於小;大适肘臂,小适指腕。今险而章逸,今奇而章偶。今欲速,章贵能留,留则罕失;章欲缓,缓贵能走,走则不滞。今收笔故抑,抑便就下;章收笔故扬,扬便截上;用意不同,取势自异。

这种细分和归纳虽有些牵强,但他认识到了章、今草存在着的诸多不相融合之处。康里子山能在诸多矛盾与不谐调中求得辨证统一,兼顾二者之长,又不露痕迹。正应了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中所言: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