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偶适溪楼帖》,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

 

文征明《偶适溪楼帖》,楷书,纸本,尺牍,纵24.9厘米,横18.6厘米,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征明《偶适溪楼帖》

文征明各体兼善,而小楷最为精到,时有“名动海内”之誉。其子文嘉评曰:“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传世作品中,若《高士传》《题赵魏公二帖》等早期作品,赵孟俯面孔居多,体态略扁,起笔亦较尖细。五十三岁入翰林院为待诏时,略见欧书影子,劲健中有板滞气息,盖“五十以后,因书诰敕,颇兼时体,渐尚整齐”。如此时所作《右参政吴公墓志铭》等,均可见入宫以后带来的影响。

其晚年小楷如《归去来兮词》、《醉翁亭记》、《离骚经》,已入化境,毫无懈怠之笔。早、中、晚岁虽各阶段略有不同,但却反映了他一生都于小楷用功,暗示了与明初台阁体小楷一脉的抗衡。王世懋曾评其一生小楷的变化云:“衡山先生……时作小楷,多偏锋,太露芒颖,年九十时犹作蝇头书,人以为仙。然行笔未免涩强,其最称合作者,以字行后五六十也。”然而文征明自己则认为六十以前的小楷略有“滞弱”,直到八十四岁时才“稍知用笔”。九十岁时为他人作墓志铭,书未竟,而“置笔端坐而逝”。对小楷的追求,谨严如此,令人肃然起敬。

大书家以小楷著名的历代不多,传世名迹如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都是辗转摹刻的拓本,也屈指可数。明人谢肇淛(zhè)说这些钟王的小楷“皆带行笔”;唐人小楷“字书谨严”,又不免“偏肥偏瘦”;能够“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当,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的便是文征明。王世贞则把文征明的小楷推崇到“在山阴父子间”的地位。以后几百年里,对文征明小楷的盛誉,一直是众口一辞,似乎也没有被公认为小楷造诣可超越他的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