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后世楷书对晋人格调的追摹,无不以其为圭臬

 

王献之(344—386 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曾官至中书令,42岁英年早逝。死后其职由族弟王珉代之,故又称献之为"大令"(称王珉为"小令")。王献之书法幼学其父,后习张芝,擅长多种书体。后在王羲之、张芝的基础上别创新法,形成了生动自然、超逸妍丽的书风。书法成就与其父王羲之齐名,世称"二王"。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的士人崇尚玄学,精神上极为自由、解放,主观表现欲空前高涨,最富于智慧和热情。这一时期是文人流派书法大发展时期,也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书法艺术走上了自由阶段(或称自觉阶段)。

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该版本为无锡博物馆藏拓本,小楷,真迹写于麻笺,至唐代已散破。宋高宗得九行,后贾似道又觅得四行,共二百五十字,遂刻于玉版上,世称《玉版十三行》。王献之楷书学其父,又不拘于父法,张怀瓘言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洛神赋十三行》或为楷书新体的代表作,此作结体舒展,兼有行草笔意,后人评其“冲和疏宕,神采飞越,精丽绝伦,为小楷极则”。其对后世楷书的影响是巨大的。小楷书法之研习,于书家而言,至关重要,古人曾有"不精小楷便不足称书家"之说。然而,此作因为字迹漫漶,给很多书友临习时带来困难!

释文

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方括号内为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