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常随佛学》手稿真迹,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

 

弘一法师(李叔同)《常随佛学》,手稿真迹,癸酉(1933年)泉州承天寺讲本。

此作是弘一法师书法成熟时期所书,可见脱胎换骨后的弘一书体自家本色。这一时期作品体现出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更高层次,特别是书写宗教内容的书法作品,更是“凛之以风神, 温之以妍润”,在用笔上一改出家前的方折、线条的粗露为圆润含蓄、细致而洒脱,笔划线条犹似钢筋细而有力。

结体上也由以前的茂密开张变为疏朗修长,使笔画之间及字距、行距留白更多,真乃“计白当黑”的典范。风格上,一改以往方劲雄强的阳刚之美为稚拙柔和的阴柔之美,给人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神秘莫测的感觉,而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一个出家人的谦卑、内敛、节拘且在不经意中把各种出家前的技艺、才华与出家后的宗教内涵全都包含在线条、结构、章法上,达到把各种艺术、体验、经历高度地浑融一体的境地。

虽说艺术是情感的艺术,而佛教是灭情感的宗教,而法师在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却也很妙,使其书法达到古典书法中所追求的“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弘一的书法是他一生智慧的浓缩,是字内与字外功夫的高度融汇,是“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他的书法成就无疑是近现代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近现代书法史上的王羲之。

弘一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按他自己晚年的一句话说:“朽人于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而这句话使我们联想到,传统书法的突破是否要接受些“外来”的冲击,嫁接入别的东西,使之有新的景象,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