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 | 过分的狂放,是一种才华的表现

 

明朝人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纵观黄侃一生,虽狂放不羁、多有瑕疵,但正学以言,大节不亏。除了学术上的凸出成就,黄侃的真性情也一直为人所称道。

▲ 黄侃

著名语言学家徐复更是评价黄侃道:“为一个世纪的学者们作出不媚俗、不媚奴、不阿贵、不阿众、是所是、非所非、爱所爱、憎所憎的典型中国文人的崇高榜样。”

▲ 黄侃书札

黄侃身为国学大师,其书法为学问所掩,不以书法名世,写字却也是他终身不废的爱好,每天抽一定的时间练练笔。他在日记中提到:“照写《阁帖》中汉章帝、晋宣帝、张芝、皇象、索靖、蔡琰草书及所称古法帖二条。”每日临习汉简一通。

尊师重道的“黄疯”

黄侃是章太炎的门生,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黄侃一生,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竟在五十年的短暂人生中有过九次婚姻,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 黄侃

20世纪初,颇受张之洞器重的黄侃东渡日本留学,此时他租住在学校外的一间公寓的二楼。巧的是,一楼住的就是正在日本流亡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一天夜里,内急的黄侃,来不及上厕所,便从楼窗中解裤洋洋直泻。夜读正酣的章太炎被这股腥臊的“飞瀑”激得高声怒骂。

▲ 黄侃《小楷跋翁方纲行书轴》

黄侃呢,用国骂(就是引经据典,吊书袋,拐着弯骂)回击楼下。双方越骂越欢,因为骂得太久,二人都精疲力尽逐渐由互骂转为攀谈,知道了对方的身份后,二人却又开始互相道歉,不骂不相识,二人在学问上越谈越投机。

▲ 黄侃书法

黄侃跟章太炎在东京同住三年,一直埋头苦读,不时向章请教。直到三年后黄侃回国前,他才向章太炎正式磕头拜师。

▲ 黄侃课儿钞录古文

黄侃听说老师在这里无人作伴晚上睡不着觉,当即就决定搬进来陪伴。章太炎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说:“我现在身处险境,你就不要再搭进来了。”黄侃坚决地说:“先生在此受苦,弟子于心何忍?就算是龙潭虎穴,先生能住,弟子就能住。”

搬来同住后,师生二人一起探讨各种学术问题,谈得最多的是音韵学方面的问题。章太炎是举世闻名的国学大师,对国学的主要领域都有精到见解,尤其在文字音韵学上功底深厚;而黄侃此时在音韵学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黄侃《隶书页》

师生二人谈起音韵学,常常互相启发,能把问题引到极其深入绝妙的境地。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易逝,黄侃与师同舟共济数月后,终被警察驱逐。

嬉笑怒骂,恃才傲物

黄侃一生好骂,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也被他痛骂过多次。陈独秀刚就任北大文科学长当天,黄侃就不顾热烈的欢迎气氛,当众狠泼冷水道:“好热闹,区区一个桐城秀才,也需要如此兴师动众?”不过,陈独秀对黄侃却颇有雅量,他在武汉高师演讲时还感叹说:“黄侃学术渊邃,惜不为吾党用!”

▲ 黄侃《篆书横披》

领袖级的陈独秀都这样了,较为年轻的胡适就不能幸免了。胡适在北大发起新文化运动后,粉丝众多,就连黄侃生平最得意的、寄以厚望的高足傅斯年很快被胡适圈粉了。

本来就看不上胡适的黄侃,更坚定了要狠狠喷胡适的决心。他不仅当着胡适面说,如果胡适真的要推行白话文,胡适就应该改名叫“往哪里去”才对。

更有甚者,他还当众戏称胡适的父亲是“混账王八”。

▲ 黄侃书法

原来,一次宴会正欢之时,胡适大谈墨学,黄侃却十分不屑,冷冷地丢了一句:“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账王八蛋!”胡适大窘。

黄侃又继续说:“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胡适正欲发作,黄却笑道:“我不过是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子?我不是骂你,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

▲ 黄侃诗词集稿

不仅如此,黄侃每次上课,总要先骂一通胡适,才肯正式讲课。谈起白话文有多不是东西,黄侃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打电报得这么说: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总共十一个字,要是用文言文,四个字就够了:‘妻丧速归’,省了三分之二的电报费。”

▲ 黄侃致丁惟汾(鼎臣)信札

咒完人家老婆,黄侃仍不罢休,更是“骂”胡适是太监,原来胡适的两本书:《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都只写了一半,下半部没写,所以是“下面没有了”的太监!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胡适瞧不上京剧,在剧场里评论《秦琼卖马》道:“京剧真是太落伍了,用一根鞭子就算马,用两把旗子就算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正在欣赏此剧的北大教授们被呛得下不来台,想反驳却又找不着话,黄侃站了起来:“适之啊,适之,要是唱武松打虎怎么办啊?”胡适一时语塞,尴尬异常。

苦读不辍练就的惊世才华

谈及黄侃的才华,他的敏捷才思令人咂舌。一次他答应帮朋友写一篇非常重要的碑文,朋友约好五六天以后来取。一连四天,黄侃也没有动笔也没有再提此事。交付碑文当天,人家来取了,黄侃才让弟子研磨铺纸。弟子刚打好格子,只见黄侃挥毫一蹴而就,连上下款带正文刚好写到最后一格,一字不差。朋友和弟子一面为他的书法叫绝,一面也觉得他的才思着实吓人。

▲ 黄侃诗词集稿

其实,表面的一蹴而就,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黄侃的书法虽以欧阳询、赵孟頫为其本,但黄侃书法不专攻一家,五体皆能。常临习唐宋诸家,下过功夫学习。同时,黄侃对先世所传书法无所不临,奠定了博取众家之长,自成一体的基础,在临写前代书法作品过程中,注重体现自已的面貌。

他的字和他不羁的性格完全一致:不拘泥,随性使然,无意刻求精谨,自有洒脱之趣。他的字学帖而参魏晋碑版,有别于馆阁体、干禄书之流。他的书法无论在外形或内涵上都洋溢着金石之味、书卷之气、学者之识,洵为一代钜儒。

▲ 黄侃批校文心雕龙札记讲义合订本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筹谋称帝,袁世凯仰慕黄侃的才华和在学界的威望,送给黄侃3000大洋和一枚金质嘉禾章,只为让黄侃为自己写《劝进书》。大洋,黄侃照单全收,用于游山玩水;《劝进书》只字不写,黄侃更是所幸把那枚金质嘉禾章挂在家中猫的脖子上。

黄侃在北大授课时,师生无不称黄侃为“特别教授”。讲授起《说文解字》中数以万计的字,他不看原书也不参考讲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讲得精彩纷呈。总有好奇的学生对引用的经典论据,下课以后去查书,却都是一字不漏,一字不错,所有学生都啧啧称奇。

▲ 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上海古籍版)

其实,黄侃将《说文解字》精读了五次,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他反复批注许慎的《说文解字》,书上批注的可谓壮观:书头蝇头小字,密密麻麻,有墨笔写的,有朱笔写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全书9300字,每个字都有黄侃自己的讲法;前人的讲法,有的他肯定,有的他否定,也都记在了上面。

待到他在课堂上正式讲授时,每次都及时更新了内容,于是同学们纷纷叹服:黄先生的课,百听不厌,常听常新。

▲ 黄侃手批尔雅正名

黄侃虽被称为“黄疯”,但只要读书必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白天不管如何劳累,晚上照常坚持读书,鸡鸣始就寝,从不因人事、贫困或疾病而改变。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纵谈至深夜,客人走后,黄侃仍要坐在灯下校读,读毕才就寝。1913年,黄旅居上海时,异常贫困。除夕之夜,街上爆竹之声通宵达旦,而他却独坐室内,精心研读,不知困倦。

黄侃的苦读,为当时的学者津津乐道,而他却笑称自己在“一本书圈点到最后一卷还剩末一篇儿的时候最高兴。”

▲ 黄侃《篆书录朱熹诗扇》

“老师不是迂夫子,而是思想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喝酒打牌,吟诗作字,但是有一条,无论怎样玩,他对自己规定每天应做的功课是要做完的……”弟子程千帆这番话可谓知人善论。

可黄侃见联却大为惊恐,原来他觉得章太炎联中嵌有“黄绝命”三字。果真同年十月,黄侃在过量饮酒后,吐血而亡。章太炎一语成谶,痛失高足的他只能咽下自己悔恨的泪水。

死于壮年的黄侃,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老师章太炎对黄侃的各种毛病则一直表现出极度的宽容和理解,他把黄侃看作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中阮籍那样放荡不羁的人物,不管他如何玩忽礼法,逃脱责任,毕竟丧母时呕血数升,仍是纯孝之人,内心是善良的,更不是残忍之徒。

▲ 黄侃书法

黄侃的学生程千帆说:“老师是中外学术界公认的大师之一。……大师之大,大在何处?……我觉得季刚老师的学问是既博且专的。无论你用经、史、子、集、儒、玄、文、史,或义理、考据、词章来分类,老师都不仅有异常丰富的知识,而且有非常精辟的发明。他在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

▲ 黄侃

无论是作为国学大师或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黄侃不羁的一生瑕不掩瑜,他的真性情和文人风骨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